见善如不及 见不善如探汤

 见善如不及 见不善如探汤

 

本网讯原创:文学百花苑 作者:张国平在《论语·季氏篇》中子曰:“见善如不及,见不善如探汤;”意思是说见到善人便觉得好像不如他,想要学他那样好,唯恐赶不上,见贤则思齐。反之,见人有不善,则深恶痛绝,如将手伸到沸水中,唯恐不善会玷污自己。“见善如不及,见不善如探汤”就是告诫人们要始终保持高洁的品行,不流俗,不媚俗,不低俗,坚守向善的社会价值取向。

人生旅途总是充满着各种岔道,在每个拐弯处,随时都会遇到金钱、美色、名誉、地位等各种各样的诱惑,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鸿沟,欲壑难填是凡人的常态,很少有人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足超俗,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人比比皆是,假如整天匍匐于自我的小圈圈,看不清北斗,分不清是非,辩不清美丑,那么,你早晚都会误入歧途而不得善终。

古往今来,善既是仁人志士修养的追求,更是立身为人的准则,但凡一个人拥有了善心,具备了恻隐之心,那么,就有了做人的底线。其实所谓的福报是由善心、善言、善行累积而来,时时心存善念,口出善语,身行善事,则恶心、恶言、恶行自然会随之消隐,善犹如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纯洁,把善雕刻在你的骨髓里,她不仅会改变你的容颜,同时也会纯粹你的灵魂。

明朝大儒王阳明认为:“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”,阳明心学概述了善恶的由来。由此可见,一个人要根除私心物欲,心灵如同镜子一般,诵照一切而纤尘不染,从而达到格物的境界,仅仅“想见善如不及”是远远不够的,更要“见不善如探汤。”勇于为善去恶,拒绝藏污纳垢,方能积善为德,永葆初心。

管宁与华歆一起在菜地里锄地,锄到一块金子,管宁照样挥锄,“与瓦石不异”,华歆则把金子捡起来丢了出去。二人又曾经同坐一张席子读书。有显贵乘车从门外经过,管宁照样读书,华歆却扔下书跑出去看。因此,管宁羞于与华歆同处,“割席分坐,曰:‘子非吾友也’。”管宁割席,坚决与不同道的人决裂,表达了他的价值追求——不谄谀权贵,视金钱为粪土。

人们常说:“微风吹灭花香,黑夜藏起方向,夜行的人,心安是唯一的光。”与其说心安是生命苍茫旅途的唯一指引,不如说从善去恶是我们通达理想彼岸行程中,所向披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,行走在尘世间,每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行囊,在心灵的包裹里,有善有恶,除恶不亏,行之则远。

春秋时期的孙叔敖小时候外出曾经遇到过一条两头蛇,他怕蛇害人,就将其杀死掩埋起来。回家后他心情忧郁,母亲问怎么回事。他说:孩儿听说见到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,今天我就见到了,恐怕不能继续陪伴您了。母亲得知原委后说:我听说存善心行事,一定会有善报。你有舍己为人的心量,一定会在楚国做一番大事业的。后来孙叔敖果然得到贤相沈尹茎的举荐,辅佐楚庄王成就了霸业。一心为人的善意彰显尽致,就是为公的义举。

清代官员叶存仁说:“头顶三尺有神明,不畏人知畏己知。”要做到“见善如不及,见不善如探汤”,就必须自重、自警、自省、自律,心怀敬畏和廉耻之心。孟子曾经说过:“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”,而两者的差异就包括人有耻辱感,而禽兽没有。当前,市场经济泥沙俱下,防疫战场硝烟弥漫,保持一颗仁爱的敬畏之心,拥有一双清澈的通透慧眼,就是对善的敬畏和坚守。

  “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”,善与恶往往就在念想一瞬间,天使与魔鬼有时就差半步,扬善除恶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,也是新时代的主旋律,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,拘小节,不越雷池;常思危,如履薄冰,经常把自己的灵魂在阳光中暴晒,在清水中洗漱,慎初、慎独、慎微、慎终,只有这样,方可行稳致远,进而有为。2020年4月26日晚上于上海 

服务联系电话:(010) 65082733   85951712   13521501588   邮箱:yanquan@fwzdy.com
 
北 京 中 坚 阳 光 信 息 服 务 有 限 公 司

2007,All Rights Reserved. 技术支持: 华企互动